帮助中心

 

揭秘《千里江山图》作者王希孟之死

 

 

 

千里江山图(局部)


“上天让他干了这件事


传世名作《千里江山图》的作者是北宋画家王希孟。他是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。其18岁入宫,20岁去世,留下了绝笔之作《千里江山图》。

 

有的研究人员声称:王希孟简直“就像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”,因为几乎没有关于他的任何史料记载。《千里江山图》是其存在的唯一凭证。

 


宋徽宗赵佶

 

宋徽宗即位4年后,这位热爱艺术的皇帝创办了专门培养绘画人才的“画学”。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宫廷美术教育机构,也是古代唯一的官办美术学校。画学的门槛很高,招收的学生不过30人,王希孟就是其中之一。其入学时不过十三岁左右。

 

 

3年毕业后,在进入宫廷画院的考试中,王希孟挂科了。宋徽宗是个极其严格的老师,遂派王希孟去当时的中央资料档案馆“禁中文书库”,负责誊写文书、整理资料。尽管如此,他还是不死心,挤出时间画画,逮到机会就给宋徽宗献画,帮他献画的则是当时的北宋权臣蔡京。于是便有了后人所说的“没有蔡京,可能就没有王希孟”。

 

经过蔡京的多次提拔,宋徽宗终于注意到了这个有天分的少年,并亲自教其作画。不出半年,《千里江山图》便问世了,当时的王希孟仅有十七八岁。

 

 

 

形态各异的山石树木,随便截取一帧都好看

 

画里的每一座山、谷、丘、

水都有着不同的模样。


山水画宋代进入巅峰时期,画院制度完备,绘画成为了科举制度的一个特殊部分。在追求文艺气氛的影响下,以米芾等为代表的著名画家更是层出不穷。画家陈丹青这样说到:“王希孟在最好的年纪出生在了山水画的黄金时代!。其提笔画《千里江山图》的时候,正好18岁。大几岁或小几岁都不可能有《千里江山图》,只能说是上天让他干了这件事情!”。

 

天才少年生平无几,凭添几多传奇

 

不得不说,除了画作本身杰出的艺术价值之外,作者天才少年王希孟的身世,也为此画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。

 

据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、书画鉴定家杨新在其《关于千里江山图》一文中所述:《千里江山图》并无作者款印。仅从卷后隔水黄绫上蔡京的题跋中才知道这一巨制的作者叫希孟。从宋荦的 《论画绝句》 中才提出希孟姓 “ 王” 。 宋诗说:“ 宣和供奉王希孟,天子亲传笔法精。 进得一图身便死, 空教肠断太师京。 ” 

 


蔡京题跋

 

蔡京的题跋:“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,希孟年十八岁,昔在画学为生徒,召入禁中文书库,数以画献,未甚工。上知其性可教,遂诲谕之,亲授其法。不逾半岁,乃以此图进。上嘉之,因以赐臣京,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。”

 

此外杨还表示:“宋荦是在梁清标家里看到这一卷 《千里江山图》而写下上面的诗句的。 但梁氏、 宋氏去北宋已六百余年 , 从何得知希孟姓王,又何知‘未几死 , 年二十余’ ?因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第三条有关希孟的生平资料 ,这里暂从梁、 宋说法。”

 

 

王希孟人物图

 

而对于王希孟的去世,流传的有两种说法:其一是身体过于羸弱;其二是其后上呈《千里饿殍图》,徽宗大怒,遂赐死。

 

《千里江山图》的命运比王希孟顽强得多

 

1126年,北宋随着金军入侵由盛转衰,被认为是乱臣贼子的蔡京遭到抄家,《千里江山图》也随之被收入南宋内府。到了元代,一位名叫李溥光的和尚得到了它,最终这幅画辗转落到了乾隆皇帝的御书房,《千里江山图》的名字也第一次被写入记录皇宫收藏珍品的《石渠宝笈》中。

 


乾隆御题

 

命运的再次转折。1922年,辛亥革命爆发没多久,溥仪退位。按照民国政府给清皇室的优待条件,每日的开销则靠民国政府的拨款。那时谁也不知这皇宫还能呆多久,溥仪就动了把宫里的字画文物偷运出宫转手卖钱的心思。

 

1922年11月25日,溥仪赏给了溥杰17件文物,其中就有王希孟的《千里江山图》。运出宫的书画文物先去了溥仪父亲的醇王府,随即又被运到天津租界内的张园。之后溥仪成了日军的傀儡皇帝,举家迁往长春。与溥仪同行的还有一百多箱从宫中带出的文物,《千里江山图》就在其中一个箱子里。

 

爱新觉罗·溥仪


1945年8月,日本宣布投降,溥仪仓皇出逃。京津的文物贩子把溥仪从故宫中偷盗出的书画称为“东北货”。之后一位古董商论文斋的靳伯声,辗转买货,得到了王希孟的《千里江山图》。

 

解放不久后,中央政府也发出行政命令,要求各级政府将清宫流出的文物归还给故宫,不少个人收藏者响应号召捐出自己手中的文物。1953年,靳伯声把《千里江山图》捐给了国家文物局,文物局把它存放在故宫。1957年,修葺一新的故宫把这幅画登记在册,《千里江山图》重回紫禁城!

 

 

 

东方收藏您身边的投资收藏专家

 

典藏专线:400-821-00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