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助中心

 

没有它,“丝路”什么都不是!

两千年前汉代丝绸之路开创时期,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,在中西文明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敦煌汉塞及邮驿遗址出土的大量汉代简牍,记录了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传播的历史进程。敦煌能成为丝绸之路上的“华戎所交一都会”,与敦煌所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。

 


 

西域“东则接汉,扼以玉门、阳关”,敦煌两关正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。

 

 

珍贵汉简经历坎坷

 

1907-1914年间,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两次来到敦煌汉塞,将盗掘的汉简3000余枚与莫高窟敦煌经卷一同劫掠而西(目前存于大英图书馆),罗振玉、王国维闻之扼腕叹息,著成《流沙坠简》,唤醒国人对汉代简牍的珍视。

 


 

之后数十年间,敦煌汉塞陆续发现汉简4万余枚。其中1990-1992年间,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汉简20000余枚,是目前国内外单一地点出土汉简数量最多的一次,悬泉置遗址因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。

 


 

据两汉史籍和汉简文献记载,敦煌在汉代丝绸之路开拓阶段具有重要地位。

 


 

如《康居王使者册》,记载永光五年康居王使者到酒泉贡献骆驼,地方官吏登记骆驼肥瘦价值,不但得不到饮食,地方官员还恶意贬低贡物价值,为此使者上书朝廷。朝廷下文到敦煌郡,要求查清情况。

 


 

这件文书生动反映中亚使者到汉地贡献的真实状况,其中记载贡献物品种类价值,是丝路贸易的重要内容。

 

 

汉简见证中西交流

 

汉与西域的畅通交流,是外交与军事协同作用的结果。为抵御匈奴入侵,汉朝霍去病出师河西,在敦煌设立阳关、玉门关作为出入西域的枢纽。

 


 

随后,汉武帝便派遣张骞出使西域。此后长罗侯屯田西域,匈奴日逐王归汉,敦煌出土汉简文书都有反映。

 


 

西汉中后期,形成了使者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,掀起中西文明交流的第一个高潮。汉朝在西域开设屯田,汉代农业技术在西域得到了广泛传播。中原商贾出使西域,手工业技术和传统文化礼仪制度传入西域诸国。

 


 

敦煌是西域进入汉朝的第一个郡治,是汉王朝接受西方文化的要冲之地。敦煌设有传置机构,为西域来汉的使者提供饮食住宿,悬泉置出土的汉简对此有忠实记录。从简牍文书来看,这种使团交往颇为频繁,是汉代中西文明交流的主要形式。

东方收藏您身边的投资收藏专家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典藏专线:400-821-0007